发布时间:2018-06-26 发布人:
今年的“两会”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的第一次“两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后的第一次“两会”,也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翘首期待的“两会”。对于建筑业而言,今年的“两会”,也是201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行业支柱产业地位获认可后的首个“两会”,会上的诸多决策,将深入影响建筑业未来改革形势。
在“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调研,并通过代表专访、定向约稿等形式听取行业、企业关于新时代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建筑业及其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经验,以期为“两会”的顺利召开献计献策,推动建筑业在新时代继续发挥支柱产业作用。
新时代建筑业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吴慧娟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上世纪80年代,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走向市场,并在过去的30多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建筑业目前仍然大而不强,在新形势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其就业范围广、体量大,依靠规模快速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各个工业行业的生产运营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建筑业相比其他工业门类发展缓慢,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低下、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但也表明,建筑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巨大。这要求建筑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主要途径包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加快推进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加强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沟通结合,与国际先进标准衔接。
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并且仍在不断加剧。除此之外,建筑业长期以来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导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一直以无序的、散乱的、体制外的状态存在,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改革生产方式,通过建筑工业化大幅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使企业有用工的自主权,农民工可自行组建小微专业作业企业,达到专业化、组织化。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荣誉制度,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同时利用好我国新一代年轻劳动者素质提升、整体劳动者年限延长和就业结构优化等人口新红利,加快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
政府监管方式和职能转变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放管服”改革。对建筑业管理实行简政放权,包括优化资质资格管理,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试点放宽承揽威廉希尔中文网站的业务范围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这意味着给企业释放活力,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将加快推行,打破传统禁锢,只要有资金、技术、信用和担保,企业也可以试点突破资质要求投标承揽工程。这就要求企业由原先的资质战略转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市场竞争力才是企业生存制胜的根本,良好的市场信誉将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而失信的企业将寸步难行。因而,企业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诚信为本,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受之前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工程建设环节碎片化,分割极为严重,尤其是工程总承包推广缓慢,全过程工程咨询几乎没有,建筑企业多集中于建筑业价值链的低端,在附加值高的融资建设、建筑设计顾问专业咨询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完善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带动我国建筑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这包括构建三足鼎立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明晰工程建设各方的权责利,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由分割管理转向集成化管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尤其要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由碎片化转向全过程。同时,市场主力应两头发展,龙头企业即总承包企业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做优做强,而大量的专业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做专做精做细。
建筑行业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机遇新挑战,进行创新和自我变革。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更优更强,从建筑大国转向建筑强国。
用科学技术 提升建筑业 势在必行
马智亮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我国能建世界上最高的坝、最长的桥、最高的楼,而且往往建得又快又好。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建筑业的竞争力世界第一,可以高枕无忧了?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我们的建筑业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最要紧的是,我们迄今的发展不可持续。
为什么这么说?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得益于巨大的建设规模和不成熟的市场。这样一来,企业只要能接到项目,就能够生存。可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建筑市场逐步成熟,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次,得益于我国的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市场上存在广大的、廉价的农民工,满足了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这种情况也在变化。据统计,目前,建筑工地工人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年轻一代不愿意进入条件艰苦的建筑业。可以预测,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10年以后,建筑业的用工将成为一个大问题。最后,建筑业现场管理人员及普通工人日复一日的长时间工作是常态,一周甚至休息不上一天。为赶工期,经常加班加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这样的状况必然不可继续下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答案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走创新发展之路。虽然这些年我国建筑业已经开始重视应用新技术,但发展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例,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各行各业。进入本世纪以来,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是bim技术的应用。就前一方面而言,前几年,我国建设主管部门规定对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建筑业最骨干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超过200家特级企业被迫进行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了验收。但是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中,还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据称不超过20%。本来,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而实际上,行业最骨干的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到20%,这充分反映出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实行“以包代管”,甚至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的起码水准。
那么,用科学技术提升建筑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有3个方面。第一,应提升建筑业行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等技术,使行业和企业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行业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第二,应该扎扎实实地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业技术方面的应用。当前,特别需要抓好bim技术的应用以及bim技术与互联网 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bim技术从开始应用到现在时间还不长,还在发展过程中,恐怕还有10~20年的路要走。目前,行业内的不少单位只是建立了bim模型,就号称应用了bim技术,而不考虑应用效益。只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这样的应用,不可能带来应有的效益。前两个方面可以解决提高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问题。第三,应发展和应用自动化和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用工无法确保的前提下,这可以降低劳动力需求,同时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早已这样做了。
当然,要落到实处,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企业给予重视,要以市场为导向,让科学技术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应用带来效益,从而真正提升建筑业竞争力,使之成为一个同样拥有美好生活的行业。